close

內容來自sohu新聞

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構建產業新體系(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

馬 凱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0日 06 版)

產業是強國之基、興國之本。一個國傢的強盛與健全的產業體系密切相關。我國是大國經濟,具備構建完整產業體系的市場空間和條件。“十三五”時期是世界產業技術和分工格局的深刻調整期,是我國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期,產業轉型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站在增強綜合國力、提升國際競爭力、增進人民福祉的戰略高度,對構建產業新體系做出全面部署,明確瞭發展方向、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必將對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一、深刻認識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總規模大幅提升,制造業增加值躍居世界第一位,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持續上升,有力地支撐瞭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產業發展總體質量和效益還不夠高,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與世界先進水平和國內發展需要相比還有差距。李克強總理指出,“十三五”時期,要促進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實現提質增效升級。面對國際經濟格局深刻調整、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新形勢,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加快構建產業新體系意義十分重大。

(一)構建產業新體系是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實現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迫切需要

在新常態下,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必須實現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和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目標”。隨著要素比較優勢和資源環境約束發生重大趨勢性變化,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傳統產業發展動力開始減弱,新的競爭優勢還在形成之中,經濟發展進入新舊動力轉換期。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實現換擋不失速、量增質更優,迫切需要通過構建產業新體系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為實現“雙目標”、保障中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堅實基礎。

(二)構建產業新體系是主動應對新一輪國際產業競爭的戰略選擇

世界產業技術和分工格局正處在調整變革中。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信息技術與各領域技術深度融合,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帶來瞭難得的歷史機遇。另一方面,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發達國傢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其他發展中國傢競相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我國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同時,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力推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TP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等高標準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會進一步擠壓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面對國際產業競爭格局深刻調整,我國產業迫切需要通過構建產業新體系塑造競爭新優勢,更深更廣地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體系、提升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和國際競爭力。

(三)構建產業新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舉措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世界發展的歷史一再證明,沒有堅實的產業支撐,就沒有國傢和民族的強盛。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必須有強大的實體經濟和產業基礎作為支撐。“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提出構建產業新體系,就是要更好發揮我國產業發展的綜合優勢,充分釋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蘊含的廣闊空間,為確保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強勁動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基礎。

二、準確把握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方向和原則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是我國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重要時代背景。我們要按照《建議》要求,順應國內外發展大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拓展發展空間,努力推動我國產業體系向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結構佈局合理、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的方向發展。“十三五”時期構建產業新體系要把握好以下原則:

(一)堅持創新驅動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主引擎,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的競爭。我國產業創新能力還不強,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偏高,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已經成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制約因素。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擺在產業發展的核心位置,把增強技術實力作為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戰略支點,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營造有利於激勵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包括科技創新、模式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在內的全面創新,走創新驅動的產業發展道路。

(二)堅持綠色低碳

綠色低碳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贏得未來的關鍵舉措。近年來,綠色低碳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重要潮流。無論是從順應國際大勢看,還是從破解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約束、適應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期盼看,綠色低碳都是必然選擇。我國產業發展尚未從根本上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業生產能效、水效與發達國傢仍有很大差距。這就要求我們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加快發展綠色產業,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走生態文明的產業發展道路。

(三)堅持兩化融合

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是打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搶占未來發展先機的有效途徑。新一代信息技術向各領域的滲透融合,不僅使智能制造成為新型生產方式,也催生瞭許多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產業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聯系更加緊密,融合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我國信息化水平還不高,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還有巨大潛力。必須繼續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促進信息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產等環節滲透,引導制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在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走兩化融合的產業發展道路。

(四)堅持結構優化

調結構、促升級始終是產業發展的中心任務。雖然我國已初步形成瞭完整的產業體系,但產業結構和空間佈局不合理、產能過剩嚴重、區域發展同質化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是導致我國經濟發展資源環境代價過大、質量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新的消費需求、新的裝備需求、新的服務需求、新的安全保障需求,又對產業結構升級提出瞭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躍升,持續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和空間佈局,走提質增效的產業發展新路。

(五)堅持開放合作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產業要發展壯大,開放合作是必由之路。隨著我國依靠低成本要素優勢參與國際分工所獲得的全球化紅利日趨弱化,推動產業、市場、資本和能源資源開放合作,實現高水平引進來和走出去統籌發展,已經成為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推動產業向價值鏈高端躍升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們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用全球視野配置產業鏈和空間分佈,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企業跨國經營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加強產業全球佈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在優進優出中實現產業層次和競爭力的提升,走開放合作的產業發展道路。

(六)堅持人才為本

人才是構建產業新體系的骨幹力量,產業強國一定是人才強國。美國之所以成為最富創造力的制造強國,與其培養並廣泛吸納瞭大批科技創新型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直接相關。具有工匠品質的“德國制造”,也與其培養的眾多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密不可分。與產業發展需求相比,我國不僅缺乏能夠適應創新發展的領軍人才和高層次技術人才,還缺少優秀的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專業技能人才。必須把人才作為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和吸引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關埔重劃區新北市創業貸款信貸年息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產業人才隊伍,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走人才引領的產業發展道路。

三、全面落實構建產業新體系的任務和舉措

構建產業新體系是一項關乎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任務。擺脫以往的路徑依賴、實現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要求我們在準確把握發展方向和原則的基礎上,抓住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房貸信貸整合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和核心問題,找準著力點和突破口,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貫徹落實好《建議》提出的各項部署。

(一)構建新型制造體系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和基礎。《建議》明確提出,堅持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落實好這一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著眼於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實施智能制造工程,著力發展智能裝備和智能產品,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細轉變,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水平。以綠色化為方向,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工藝、裝備推廣應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適應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引導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增加服務環節,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構建新型高雄苓雅農地貸款制造體系,必須打牢基礎。要深入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先進基礎工藝,提高核心基礎零部件的產品性能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制造水平,有效破解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

(二)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服務業的繁榮發展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對於支撐產業升級、有效擴大就業、更好滿足消費需求、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近年來,我國服務業發展迅速,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2%,超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傢70%—80%的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在比重偏低的同時,服務業質量和水平不高,結構也不盡合理。為此,《建議》提出,要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實現這一目標,要深入推進服務業對內對外的開放,盡快改變部分領域市場準入門檻過高的狀況,放寬市場準入。盡快消除不利於醫療、教育、養老、設計、物流等領域優質發展的制度性障礙,推動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服務供給。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開展銀行、保險、證券、養老等設立外商獨資機構試驗。

(三)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戰略舉措,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空天海洋、信息網絡、生命科學、核技術等領域是關系人類未來發展、拓展發展空間的核心領域,要堅持前瞻佈局,在這些領域培育一批戰略性產業。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代表著技術突破和市場需求的重點發展方向,要統籌科技研發、產業化、標準制定和應用示范,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配套能力,促進這些產業發展壯大,培育若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領軍企業,全面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

(四)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受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和市場空間收窄等限制,一些傳統產業的發展遇到較大困難,繼續沿著原有路徑發展已難以為繼。但這並不意味著傳統產業就不再重要。傳統產業是新興產業產生和發展的基礎,註入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將煥發巨大生機和活力。要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更好結合起來,重點圍繞兩化融合、節能降耗、質量提升、安全生產等領域,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更好滿足消費者的高品質需求,提高企業生產技術水平和效益。支持企業間戰略合作和跨行業、跨區域兼並重組,提高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水平,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同時,產能過剩是傳統產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要統籌考慮經濟發展、結構升級、社會穩定等多重因素,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化解過剩產能,完善企業退出機制。

(五)健全有利於構建產業新體系的政策體系

構建產業新體系,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和企業的主體作用,也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把政府發揮作用的著力點放在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環境上來。一方面,要在簡政放權上下功夫,深化市場準入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推動政府管理由註重事前審批向事中事後監管轉變。另一方面,要在促進公平競爭上下功夫,健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管理、保護機制,嚴厲懲處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依法打擊侵權行為,強化產業政策的競爭激勵功能。對處於起步階段的新興產業,要註重整合資源,更好發揮國傢產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發揮產業政策導向和促進競爭功能。同時,要從質量監測、標準體系、信息管理、監管體系等方面綜合施策,促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綜合考慮資源能源、環境容量、市場空間等因素,調整優化重大生產力佈局,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健全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營造有利於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

(六)提高產業發展國際化水平

產業要發展壯大,更高水平的開放是必由之路。隻有更好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才能更多地為產業發展註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要完善對外開放區域佈局,發展外向型產業集群,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基地和經濟區。完善對外市場佈局,提升傳統優勢產品競爭力,壯大裝備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導產業,鞏固出口市場份額,支持發展服務貿易,推動外貿向優質優價、優進優出轉變。要在進一步提高引資引技引智水平的同時,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倒逼國內企業提升設計、制造、技術、質量、標準和運營服務水平,更好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增強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來源:人民日報)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hgjj/20151110/084623724941.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pc87gs3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